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上一句是什么】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,常用于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对未能及时尽孝的遗憾。这句话出自《孔子家语》,原文为:“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;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乐也;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”但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并非直接出自这段话,而是后人根据类似思想提炼出的警句。
那么,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的上一句是什么呢?我们来做一个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内容。
一、
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是表达子女想要赡养父母时,父母却已去世的遗憾之情。这句话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,提醒人们要及时尽孝,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。
关于其出处,虽然没有明确的上一句,但在传统文献中,类似的表达可以追溯到《论语》和《孔子家语》等经典。其中,《论语·里仁》中有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”,表达了对父母的牵挂与责任。
因此,在实际使用中,很多人会将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视为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的前一句,但这并不是严格的出处。
二、相关句子对比表
原文 | 出处 | 含义 | 与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的关系 |
子欲养而亲不待 | 《孔子家语》(后人整理) | 表达子女想赡养父母时,父母却已不在的遗憾 | 核心句子,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|
父母在,不远游 | 《论语·里仁》 | 强调子女应常伴父母左右,不可远行 | 被部分人视为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的前一句 |
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 | 《孟子·尽心上》 | 表示做人问心无愧 | 与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无直接关联 |
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 | 《论语·子罕》 | 感叹时间流逝,人生短暂 | 可作为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的引申含义 |
三、结语
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虽没有明确的上一句,但在传统文化中,它常与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并列使用,以强调孝道与时间的紧迫性。我们应当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,及时尽孝,避免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的遗憾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