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蚍蜉怎么读】“蚍蜉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词语,常出现在古文或文学作品中。很多人在遇到这个词时,可能会不知道如何正确发音和理解其含义。本文将对“蚍蜉”的读音、词义及用法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蚍蜉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拼音为 pí fú。其中,“蚍”读作 pí,第二声;“蜉”读作 fú,第二声。这个词源自古代文献,常用来比喻力量微小、难以成事的人或事物。例如《诗经》中有“蚍蜉撼大树,可笑不自量”之句,意思是蚂蚁想摇动大树,显得非常可笑,形容人不自量力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蚍蜉”已较少使用,但在文学、诗词或成语中仍有出现。了解其读音和含义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和文化背景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拼音 | 声调 | 词义 | 出处/用法 | 示例 |
蚍蜉 | pí fú | pí(二声) fú(二声) | 古代指小蚂蚁,引申为力量微弱者 | 多见于古文、诗词 | “蚍蜉撼大树,可笑不自量” |
三、补充说明
1. 读音注意:
- “蚍”字容易误读为“pī”,但正确发音是 pí。
- “蜉”字常见于“蜉蝣”(fú yóu),意为朝生暮死的昆虫,与“蚍蜉”发音相同。
2. 文化意义:
“蚍蜉”一词多用于比喻那些不自量力、试图做超出自身能力之事的人或行为,带有讽刺意味。
3. 使用场景:
在现代写作中较少直接使用“蚍蜉”,但在引用古文、创作文学作品或讲解传统文化时仍有一定价值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词语或古文典故,可继续查阅相关资料。